《琅琊榜》细节重温(第23集)(下)



母亲,我想小殊了。

至痛则无言,至悲则无声。

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怨,在面对最真彻入骨的哀伤时,仅此朴素而平淡的几个字,就足以在一瞬间将人的心生生扯痛。那样一种钝痛来得无影无形,可是就在不疾不徐之间,细细密密蔓延开来的痛感累积如千钧之重,压抑在心头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根本无从回避。

我不知有多少人曾完全设身处地去体会此刻萧景琰的内心,参透了才懂得这平淡无华却字字泣血的几个字是有多深彻多真切。

他终于听到了真相,得知了真相,他终于看清了阴谋的过程和仇敌的面目,他终于在黑暗的迷雾里苦守了这么多年以后看到了一丝可以为他们雪冤复仇的光亮与方向,这一切对于萧景琰来说,都至少应该是值得欣慰的。可是在这一刻,最先触及他内心深处的,却是“我想小殊了”。

尚且顾不上思考他们应当做的下一步计划,顾不上自己此刻正在夺嫡之路上如此关键的当口,汹涌而来漫上心头的,只是情感上无法开释无法纾解的,“我想小殊了”。

那就像永远刻下的一道伤痕,再也无法愈合。无论到了何时何地,在查明真相的时候,在为了他们踏入险途的时候,甚至到了最后夙愿得偿沉冤得雪的时候,想起那些逝去的人和事,他的心里也始终都会是痛的。仇可以报,冤可以平,旧事可以了结,可那份属于情感上的失去与怀念,却是恒久难去。而那份带着痛楚带着遗憾再也无从弥补的“想”,也注定永远成为扎在心底的一根刺,不管因何而起,何种情境,只要一经触碰,都是渗入骨髓的痛。



这一段的表现手法特别触动我。

没有任何多余的台词,只有背景音乐与三个人不同的场景切换。形影相吊,静默无言,隐忍的寂寥与悲凉,尽数融在画面里。

这样的远景镜头总让人觉得,天地浩渺,而人多无力。可是生于其中的每一个人,不得不各自承受着各自的重担,各自品尝着只属于自己的悲欢。

每个人的身影都如此孤寂。那场被掩埋了十三年的噩梦留在每个活着的人心里的,让每个活着的人都不得不去承担去面对的,也本就是这样一种只影独走、无人知会的荒凉。


看夏冬的衣着装束,很可能她是从天牢出来之后,直接就来到了孤山上。这里既是她永远也放不下的伤心地,也是这些年里承载着她所有心绪与情感的眷恋与寄托。在心底的伤疤被以一种如此惨烈的方式再度揭开的时刻,她最先难以抑制的渴望,就是来到这里看望和追念聂锋。这其实和萧景琰听闻真相后最先弥漫在心中的就是对小殊的怀念,是如出一辙的心理。

之前夏冬每次来祭奠聂锋的时候,无论闲言絮语也好,倾诉衷肠也好,总会细细碎碎地说上许多话。她会情不自禁地落泪,有时说着说着也会默然浅笑,就如他真的还在她对面,从未离开过她一样。

可是这一次,刚刚得知旧案真相的夏冬,却只是默然地守在这里,良久良久。她不发一言,无笑无泪,神色平静,目光坚忍,甚至带着决绝之意。

心中承受越多的人,表面上就越会平静。因为埋藏在心底的那些,已经是用尽多少悲喜多少言语,都承载不起的沉重。


这是我最喜欢的场面之一。

泛黄的色调,古朴的质感,相对的两个人,还有同样如修竹般挺拔的背脊中透出的一致的风骨与气韵。

而这种简单的对面而坐目光相交,也是萧景琰和梅长苏一起时,我心目中最符合二人之间关系和感觉的、也是最喜欢的一种画面。

另,题外话,这段如此关键的重头戏居然是拍摄过程中两位演员的第一场对手戏,可是从情绪到气氛都呈现得如此酣畅淋漓,真的让人感叹。


事隔多年,局势已经大变,追查旧案毫无意义。何况,夏江现在并不是我们的敌人,为了无益之事多树一个强敌,智者不为。

在这场对戏里,从两人的对话开始直到说到这里,梅长苏的视线一直是在躲闪着的。看得越多越会发现,每一次梅长苏在萧景琰面前违心地说着这种属于为名为利阴诡谋士的言论时,虽然很多时候语气都拿捏得极是平淡自然,但目光基本上始终都是在躲避的。最多是在说完之后,才会敢于和对方有正面的眼神接触。

梅长苏足够隐忍,为了大计把自己伪装成曾经最厌恶的模样,他从不吝惜。可是说着这些有违初心的话时,他也终究是不敢去坦荡地看着萧景琰的。时过境迁,自己已然改变得面目全非,可那人却还如曾经一样倔强而孤傲地守护着一份干净到一尘不染的赤心。无论从那双眼里看到的,是自己已经无法再拥有的纯粹与赤诚,还是一点点对面前这个梅长苏的厌弃与诘责,心底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心弦,都会瞬间被刺痛得让他难以承受。


好一个智者不为,你可知道聂锋之事是当年赤焰军叛案的起因,现在连这个源头都是假的,说明这桩泼天巨案,不知有多少黑幕重重,祁王和林家上下的罪名,不知有多大的冤屈。而你,居然只认为那不过是一桩旧事。

萧景琰的反驳几乎是不假思索,言语里透出的坚毅与决然仿佛让人没有任何劝阻的余地。听着他说到这里,梅长苏终于抬起眼,眼里真真切切亮起了一道光。

对于梅长苏而言,十三年前被摧毁殆尽的那个世界里如今惟一的不变,大概只有萧景琰。

我知道梅长苏始终都是了解并相信萧景琰的,相信他的心志与性情不会变,相信他会对林殊的信任与铭刻,相信对于查清旧案他也必会义无反顾。可是我也能够理解,哪怕心中再坚信不疑的事情,在真正面对不容许半分错失的抉择关头时,也终究都是有着几分近乡情怯的患得患失。况且,对于萧景琰究竟愿为这件事付出多少,牺牲多少,凡此种种,所有的细节,其实两个人之间是从未直接谈及过的。梅长苏从不曾问,且碍于如今的身份,也不能问,大概还有几分不敢问。毕竟也许在梅长苏心底,把萧景琰推上这一道险途,纵然是由于别无选择,也总归是有着几分愧疚的。

可是在他看到此刻萧景琰那般坚决到不曾有一丝犹疑的神情时,心中的那种震撼、温暖与感动,会是多么汹涌难抑。

在梅长苏如今的世界里,萧景琰真的就是他的光。或许萧景琰就是梅长苏心中始终珍视着的一片净土,在他不染世俗的心性上映射着的也是自己最眷恋的过往痕迹。同时,他也是现在的梅长苏在寂寂长路上,所能依靠与期盼的全部的寄托,全部。

孤绝路上总有同行者。这是所有不幸中的至幸。


难道殿下真的以为,光凭一个夏江和谢玉,就可以冤死一个德才兼备的皇长子,就可以端掉一座赫赫威名的帅府吗?

实实在在地觉得,这个晚上的这场谈话,对于萧景琰而言,是太过残忍的。

对一个人而言,最难以承受的,只怕莫过于精神支柱的崩塌与信念的熄灭。夏冬听闻自己视之为正义公道化身的师父夏江竟是一手操纵这桩惊天冤案的幕后真凶时,是怎样的心痛悲愤情难自抑,我们亲眼见证过。再往前,对于萧景睿而言,看清自己心目中持身中正的父亲竟是用尽阴谋手段罔顾天道人伦之辈,自己引以为傲的家庭也只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时,心中承受的又是怎样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同样也是历历在目的。可是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人会注意到,其实对于萧景琰而言,这场赤焰旧案的真相带给他的,也是同样的一种信念的摧折,与希望的破灭。

对于赤焰案而言,梁帝的多疑、凉薄与猜忌才是酿成悲剧的根源,他不可能不知道,更不可能猜不到,而是潜意识里总是存着那么一点点的侥幸,让自己能够不去面对这太过冷酷的事实。但当真相被一寸一寸撕开所有表面的伪饰与假象,再无掩饰地揭露在人前时,一切的一切都在把他逼到退无可退的绝路,都在毫不留情地告诉他,他必须接受。

可是要怎么接受呢?

他是林殊最好的朋友。

可是他的父亲,却是那个亲手杀了林殊全家的人。

他该如何面对。


太皇太后的去世,被穿插在了萧景琰和梅长苏的这场谈话中间。而且正是在两人谈及赤焰案的根源绝非止于夏江和谢玉的阴谋,而是梁帝本人的猜忌之时。

这一刻,是赤焰旧案的本质终于被直接揭露的一刻,也就是梁帝亲手杀死自己骨肉至亲与生死兄弟的凉薄行径被直接揭露的一刻。对于萧景琰来说,也是他与梁帝之间的父子关系,真正开始破碎在梁帝自己的多疑寡恩与刻薄心胸中的一刻。

如今太皇太后故去,在这宫阙森森的天家皇城里最后的一丝血脉亲情的温度,也随之永远消散了。

对于他们而言,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战场。



你说,父皇当年真的信了吗,他相信祁王谋反,赤焰军附逆吗?

我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景琰说出这句话时的语气,那句完完全全卸下一切心防犹如面对自己最知心最依赖之人的“你说……”,让人心头一阵酸涩。

似乎也已顾不得面前的人是刚刚还阻拦过自己去彻查旧案、还说着“智者不为”的那个人,在他以一句“你说”开始向对方倾诉的时候,那种感觉,就真的像一颗伤到极致累到极致的心,在最疲惫而无助的时刻寻到了依靠,一瞬间完完全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宣释出所有的心绪,也流露出全部的脆弱。

这一天里,他经历了太多,也承受了太多,就算是再坚不可摧的人,也总有辛苦到撑不下去的时候。

用尽言辞也道不清这一句话里蕴含的个中滋味,还望各位回原剧重温……



只恨我当时不在国中……

幸好你当时不在国中。

也没有什么好辩驳的,这里两个人的这两句话,全都是根本未经思考只是本能地一时冲动就说出来的。一个是又被触及了十几年来心中最难以释怀的一处,随着一时激荡难平的心绪就脱口而出。一个是完全忘记了此刻应有的身份和立场,也顾不得自己陡然变得强硬的完全失态的语气。

可是两个人这里如出一辙的意气与冲动,我却只有为之一阵感动。

一个是因为当初自己远在一方未能保护他们的自责,一个是面对对方同样会被牵涉入局的本能恐惧与慌乱,哪怕往事已尘埃落定,这只是不可能成真的假想而已。毕竟对于失去了太多亲人与故交的梅长苏而言,萧景琰能够从赤焰案中全身而退,可能是最大的安慰了。

蔓延在两个人一时不顾理性口不择言中的,从来都是绵延不断深彻难解的彼此牵挂与情义啊。



文/莫凭阑


评论(2)
热度(5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