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细节重温(第37集)


静妃怎么说?

静妃自知有罪,被拿获后自始至终无言申辩。‍

静妃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任何时候,她都能让对方感受到真正善解人意的体贴与懂得。

她因为暗中受到梁帝的嘱托而为宸妃设灵,却被皇后查获。如若是凡人的想法,很有可能在事情出现的第一时间,或者是在忽然面临这般大罪时直接讲出梁帝秘密的吩咐,或者是在梁帝到来后向梁帝申明自己的处境和皇后的刻意为难。

可她都没有,她既没有急于撇清自己的干系而向皇后告知此事为梁帝的旨意,从而让梁帝本不愿外人知晓的秘密不得不大白于天下,也没有在梁帝赶来时,把梁帝当作靠山一样急于揭露皇后暗中别有用心针对自己的心机,她只是“自始至终无言申辩”,不在一朝一夕间急于辩驳出是非,也不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表露出的这种冷静从容与识大体,正是她内心强大的体现。

从旁观者的角度也足以能预想出,这件事过后,梁帝对静妃的喜爱定会更上一个层次。她在皇后面前的“无言申辩”,一来体现的是她完全懂得梁帝将此事暗中告知于她的原因与心理,二来,她的沉默也表示出自己对梁帝绝对的信任,愿意将自己的处境完全交由梁帝决定,相信梁帝会妥善处理整件事情。随分从时的理解与无条件的信任,这两点都是像梁帝这样城府深、权欲重的为君者,最看重的方面。



有备而来一直对答自如的萧景琰,终于在夏江提出要提审梅长苏时,一瞬间乱了阵脚。

从情势上,此时突如其来的意外不免让人慌乱担忧,但从另一个角度上,对手以梅长苏相逼终于冲破萧景琰的心理防线的这一刻,局势可以说是几乎急转直下的这一刻,却也是让我觉得这一段戏中很让我动容的一处。

萧景琰进宫前,梅长苏还带着一丝顾虑与怅然,欲言又止地说“此事以后再说吧”。但如果梅长苏能够看到萧景琰在大殿之上的这一幕,看到萧景琰为了保全自己而近乎失态地与夏江据理力争,而且这一次,萧景琰完全不是为了林殊,而只是为了这个相识不足两年的谋士梅长苏,他该是何等感动与欣慰。

这就是最让人向往与感叹的,人性与人情的温度。


又是一个经典镜头,也是这部剧中表现力很强的一种镜头语言,和金殿首告时一袭黑衣的莅阳长公主步履坚定地走入大殿、身旁的红衣舞女款步后退的那一组镜头,表现效果如出一辙。

而这里,苏宅的门被打开的一瞬,梅长苏负手立于苏宅门口的正中央,两边悬镜司的黑衣人如同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冻结住一般,骤然停下脚步,而之后,只有梅长苏自己,一步一度、目不斜视地迎上前去,眼神中带着仿佛能穿透一切的凌厉与坚毅。

仿佛他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度与从容,自身就带着让人不敢有半分轻慢、半分亵渎的力量。

仿佛,对于梅长苏来说,向来只能是他自己甘愿走上一条路,去往一个地方,他从来不会屈从于任何强势的武力与权威,不会被任何人带着任何裹挟之意,被动地前行。



说来也巧,自从设了这灵位以后,陛下夜间也就睡得安稳多了。

原来,是您的药草。‍

从这里可以看到,静妃的医术,想要改善或恶化梁帝的睡眠与健康状况,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且也可以看到,常人眼中一向静水无波与世无争的静妃,同样也有果决而隐秘地用心机、用手段的一面。

所以就如很多人在说的那样,如果静妃真的如皇后或越妃那般不顾一切地投入宫斗或朝局斗争中,那么几乎没有几个人会是她的对手。

可是她和她们不一样的地方也正是在于她内心的标尺和原则。

在这个世上真的保持完全一尘不染、不用任何心机与手段,怕是也很难在现实中立足。就连静妃这样的人,她也会用手段、用计谋。可是评判是非的关键也并不在此。在我们看到静妃也会有这样的暗中机谋思虑之后,依然会感叹于她的清醒与通透,是因为虽然都是明争暗斗中所用的心计,但她的所为有着明确的底线,那就是不会在程度上过激、不会真正意义上害人,更不会牵涉任何局外人的安危。

说白了,这些无伤大雅的手段于她而言,就真的是在某些过程中,某些非常必要的时刻所做的一点助力而已,绝不会如他们的对手那般,本末倒置地将玩弄手段、甚至草菅人命当作习惯或是常态。

她始终看得很明白,所以在小新身份败露时,她也保护了小新的性命,就如她所说,对方已经不会再威胁到自己,非要取她的性命有何意义。于静妃而言,她始终很清醒,任何多余的、偏离她最终目的的事情,她都不会去做,而剥夺任何人的性命,也从来不会是她的目的所在。

而属于她的这种时时刻刻都不迷失、保持内心清明与理智自持,也是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之一。



只要有所行动,自然就有破绽。

静妃在这里所说的,和梅长苏前不久谈论夏江把卫峥转移到大理寺时说过的话,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样的观点。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可能存在完美的掩饰与伪装,只要是存在过的事情,必然会有抹不掉的痕迹。而且很多时候,越是别有用心,越是破绽百出,看在旁观者眼里,反而更是心机尽现。

如果稍微引申得远一点的话,虽然每个人一生中由于不同的处境和原因,都免不了会有一些难言之隐,但是在非必要的时候,也无需花费太多心机在这种暗中的周旋上。如果能尽量地把所有事情都放在明面上,互相不必避讳、不必猜测,而自己心中也是坦荡明亮的,那么这样的人生,想必也可轻松许多。


可是卫峥之事是我坚持要做的,我岂能让他人代我受过。

这句话,萧景琰说过不止一次。另外一次,是在梅长苏的真实身份被揭开后,萧景琰果决地倒掉那杯毒酒时,也说了同样的一句话。

由此可见,“不愿他人代我受过”,是他刻在骨子里的、不容改变的为人准则与底线。

这里的萧景琰,的确是又一次差点冲动行事。但其实同样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是,坚定得不容置疑的一句“岂能让他人代我受过”,让我感到他一直在坚守的、信奉的那些人生信条与处事原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坚决,不容许半点妥协与让步,不容许现实对其有半点污染与亵渎。

虽然关于这句话的两次都恰好是因为梅长苏,但是萧景琰的表现让我相信,就算不是为了梅长苏,而是其他的任何一个无辜之人,他也会如此坚定地说着“不容他人替我受过”,毅然要只身一人承担一切。

对于认定的东西从来不会有半分动摇、永远那么直挺挺地面对一切现实的人,有时表现出的一时意气,的确是会孤勇倔强得让人为之担心,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想,能这么执着地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看重的一切,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值得人敬慕向往的品质了。



现在如果苏先生站在这里,他会同意您的轻举妄动吗?

这里的列战英也很让人刮目相看。

如果梅长苏在场,听到了列战英及时劝阻萧景琰冲动行事的这句话,应该也会无比欣慰的。

而一起共事的人,最理想的关系,也莫过于此了。一路上所需要面对的处境纷繁复杂,而不管到了什么样的关头,总有至少一个人,能够保持清醒理智,能够稳得住,能够暂时承起骤然降临的一切压力与重担。

下属们为渺渺前路而感到心中迷茫无定时,萧景琰可以用自己足够强大的意志与决心,把力量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萧景琰当局者迷时,也有像列战英这样的人依然能够站在相对客观的位置,及时将事情的走向扳回正确的轨迹上。


《赤血长殷》这首歌作为插曲在剧中出现,整部剧中也不过只有两次而已。一次是这里梅长苏只身进入悬镜司,一次是大结局中出征北境,此去无回。

这样的安排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纵观梅长苏在这两年多的人生历程中,这两个时刻,都是他最接近生死抉择与未卜的前程的重要关口。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或许这次还不如最后的那次,至少在出征北境时,他拥有着最大程度的自由,关于生死与前路的选择,还能由他自己决定,而这一次,在悬镜司中与夏江的周旋是否会耗尽他的所有体力,一切都难以预知,难以控制。

歌词中唱着“霁月清风,琅琊榜首”的时候,镜头中的梅长苏却是形容憔悴清瘦病弱的样子,这样的对比,也让人心中一叹。


文/莫凭阑


评论(2)
热度(78)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