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细节重温(第36集)你可以不相信情义 但最好不要蔑视情义




言侯爷这个时候还如此镇静,不就是因为冲进我悬镜司的人,无论是生是死,都和靖王扯不上直接关系吗?

这番话是多么经典的夏江式的言论。

果然是一个人的内心是怎样的,他看待这整个世界和所有的人,就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人对事的评判,体现的是自己内心的格调和高度。

夏江以为别人都和他一样,在乎的只有最后那个在朝局斗争中会掀起怎样风波的结果和最终目的。他也以为,别人都和他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不惜将任何人视为给自己铺路的棋子,随意牺牲。

而这些“棋子”的安危和性命,甚至都不在能够让他忧虑、慌乱、“不镇静”的范围内。

可是对于心中真正有仁心有底线的人来说,那些在行动中义无反顾的人,无论身份如何、官阶如何,无论他们的行动能不能“和靖王扯上直接关系”,都是平等的、值得被尊重的生命,没有任何一个人,应当被无故牺牲。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被人随意放弃。



夏江,你可以不相信情义,但最好不要蔑视情义,否则,你终将被它所败。

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整部剧想要表达的精神和情怀,那么这句话就再合适不过。

那些蔑视情义的人,那些自以为放弃了一切情感束缚就足以立于不败之地的人,那些因此而得志、已经拥有了诸多令人满足的权势和地位的人,最终,还是败给了情义,败给了始终如一地把情义铭刻在心底的人,虽然过程艰苦卓绝,虽然间隔了足足十三载的岁月。

现在有许多文艺作品也好,流传着的价值观念也好,都在强调“现实”,强调揭露现实、接受现实。它们的意义在于让人脱离自己视野所及的局限,脱离对于世界过于天真和片面的认知,看到更多的、更完整的、更复杂的世间万象。

而《琅琊榜》这个故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否认这种现实意义的价值,它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让我们在看清世间存在着的黑暗与冰冷的同时,也看到另一种选择与希望。它让我们明白的是,这个世界的确不是天下太平光明磊落的,但同样,它也不是漆黑一片一无是处的。

退一步讲,这里所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可以更准确地表述为,或许是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要求所有人都在复杂的世情中坚持情义至上,也的确并不现实。更何况,几乎没有人做得到如梅长苏这般为了清白正义坚忍筹谋十三年,如萧景琰这般为了故友信义孤身坚守十三年。

但这个故事只是给出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明白,不必灰心,不必绝望,选择情义并不是一种永远得不到回报的坚持与付出,它也能够让我们等到光明与希望。

它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有足够的底气,去选择相信情义。而如果你做不到,在抉择面前,你也可以去选择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但底线在于,请不要蔑视情义。情义可以包容世人的选择,而世人同样需要赐予情义足够的尊重。

尊重情义,尊重把情义视为根本的人,尊重情义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带来的力量。


言兄啊,你这些年只有年纪在长吗?这么天真的话你还能说得出口?

这是听完言侯说完刚才的话,夏江的第一反应。

虽然夏江的角色立场有些过于极端,可是他此刻的这种想法,不得不说在当今时代下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好像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成长的过程就是变得冷漠的过程,甚至成熟的标志,就是心中无情。如果一个人经历了诸多世事,依然相信情义、相信情感,那他就是天真幼稚的,令人无法理解的。

但是,真正的成熟不代表无情,不代表冷眼观世事,不代表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真正伴随着成熟而来的,应当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淡然与从容。年岁渐长、经历世事后的人,不会再像穆青那样跳着脚喊着“既然案子审错了那就应该重审”,不会再轻易地做表面上的情感与立场的表露,但在任何一个抉择的当口,依旧会站出来说着“君子一诺生死相随”。言侯这样的选择,难道可以说是天真、是幼稚吗?

这样的人,只是始终都在坚持着心中认定正确且值得的那些东西而已。

成熟只是让人在面对事情时褪去原有的意气与冲动,少了一些不顾后果的义无反顾,而从来不应是评判标准和心中信念的彻底颠覆,不应是对于是非善恶的漠不关心,更不应是对于世间黑暗的纵容与置若罔闻。



这是让我颇为感叹的一个地方。

黎纲等人带回消息说卫峥已被成功营救出来后,所有人都沉浸在一时的喜悦中时,同样也是刚听到消息的梅长苏,神情却连一点变化也没有,甚至连一点短暂的如释重负之感也没有,而是依然处于紧张的、严谨的筹谋思考的状态中,他说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卫峥怎么样了,不是安慰大家行动辛苦了,而是“夏江到底把卫峥转移到了哪里”。

他还在运筹帷幄着,还在紧锣密鼓地思考着,就仿佛那个对于下属们来说极大的好消息,没有给他带来一点情绪上的波动,更没有把他快速运转着的思绪打断半分。

这时的梅长苏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心中自有丘壑的、极具气度与分量的将帅之风。

这样的一种将帅之风,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能坐怀不乱的镇静与从容,是头脑永远清醒永远分得清大局,不因任何小胜小败而产生无谓的情绪波动的一种“稳得住”。

他不愧曾是赤焰少帅。


只是可能会连累先生功业难成,实在抱歉。

现在致歉还为时尚早。‍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他们的一点。

坦诚,真实,不卑不亢。永远都是直面现实,直面事实,有一说一,没有任何委婉的掩饰,没有任何虚空的宽慰。

换句话说,从来都是他们一起面对需要面对的困局和危险,而在他们彼此之间,从来不需要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去做虚伪而多余的言语周旋。

景琰说自己不为这次选择而后悔,只是因为可能会导致梅长苏功业难成,故表露歉意。在这种情境下,我们通常会设想出的梅长苏的反应是,如果作为谋士,他应当会说自己本就是扶持殿下,支持殿下的决定,何来歉意一说。如果作为故友,他应当会说彼此本就是立场相连,在做同一件事情,何须计较如此之多,等等。

可梅长苏都没有。他只是非常冷静、非常平淡地,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现在致歉还为时尚早”,之后没有在这段情感与情绪的交流中有更多流连,下一句话就又去继续讨论后面的局势和对策了。

他并没有否定萧景琰选择救卫峥是“可能导致功业难成”,也就是可能让已入佳境的夺嫡之事前功尽弃,因为双方从一开始就都知道,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他同样知道,自己说几句空虚而无力的宽慰既不能让萧景琰有半分摆脱心中的歉疚感,也不能对事情的既成走向起到任何作用,所以何须有任何假意的客套。而萧景琰也同样不会因为对方的直言,而心生任何芥蒂。

这种相处模式其实很让人羡慕。但同时,它又注定只能存在于内心足够强大、而且又全然互相了解的人之间。因为不可多得,所以令人向往。


还有……

还有什么?

也没什么,此事以后再说吧。‍

本能的开口,接着是一阵苦涩,终于欲言又止。

他又太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林殊了。他们刚刚谈完静妃娘娘也可能受到牵连,梅长苏接下来想说自己,又转念忽然想到,现在的自己又不是林殊,怎么能妄想在萧景琰的心中能有和静妃娘娘这般他最亲近信任的人相提并论的地位呢。

最难过的事,莫过于从来不敢确定在自己看重的人的心目中,自己是否重要、有多重要。

知道后续之后再回过头来想,梅长苏只身一人进悬镜司和夏江周旋,那是真的命悬一线,而且难以预知的。自己能不能完好地出来,都是未知的。

梅长苏的智谋让他足以算准一切,但惟有一点他从来没有底气也没有信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状况。

所以现在的这一刻,也很有可能就是最后的诀别。

可他连告诉对方,都没有合适的理由和身份,连一句告别,都不能好好地说出来。



究竟是哪个恶人先告的状,不用我说吧,夏首尊还真是有自知之明。

景琰入宫对质的这一段,不会再那样一句一句分析了,因为这一次的对质体现更多的,并不是如卫峥案事发那次一样的应变和配合,这次的思路和说辞则更多的是在行动策划过程中就已准备好的。不过景琰在这次与夏江的对质中,一句一驳掷地有声,令人感觉非常痛快。甚至他一本正经地说出上图这句玩笑话时,还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笑一下。

我个人最大的感觉是,这场对质中,誉王和夏江真的是把所谓“无凭无据地诛心”,发挥得淋漓尽致。

萧景琰话中所阐明的,无一不是有据可查的事实,甚至可以表述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他所说的无非是以下几个毫无争议的事实:其一,巡防营追捕巨盗与悬镜司追击劫囚者,因而发生冲突,与卫峥无关;其二,闯入悬镜司的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与自己有关;其三,卫峥已被转移到大理寺,这一转移匪夷所思,而且巡防营从未布兵于大理寺。层层递进,让人无半点辩驳的可能。

而反观誉王和夏江,他们能说出的话,却只有“在京城还有第二个人有心有力做这样的事情吗”“看你这样无法无天的脾气,这件事你肯定逃不了干系”这般毫无实据、只能以气势压人的话了。

梅长苏在前面说过,正是因为夏江目的不纯,只是为了吸引靖王出手,所以才会有破绽可寻。实际上,只要有私心,有杂念,就会有破绽。百果皆有因,此刻夏江的手足无措,正是应了这句话。


文/莫凭阑



评论(9)
热度(7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